
三湘都市报12月23日讯 冬季气温寒冷,又到了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在出现 " 咳痰喘 " 三个症状时,不少人的认知还停留在 " 老慢支 "。事实上,由于这些前期症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 " 慢阻肺 ")类似,慢阻肺患者气短特征常被掩盖、忽视与误诊,导致不少患者病情加重,造成损害健康的后果。
最新研究表明,我国慢阻肺患者数量达 9990 万,慢阻肺的整体疾病负担位列我国各种急慢性疾病的第 3 位,以慢阻肺为主的呼吸疾病年致死率近 100 万,致残率达 500 万。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慢阻肺患病率逐年升高,40 岁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由 2002 年的 8.2% 上升至 13.7%,增长近 1 倍。
慢阻肺起病比较隐匿,比如长期吸入有害气体和颗粒,逐渐会有类似老慢支的咳嗽咳痰等症状,年纪大的人认为咳嗽不是病,也不愿意去看病,目前慢阻肺诊断率只有 20% 多。
" 慢阻肺可防可治,但医患认知严重不足。慢阻肺如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长期治疗,而慢阻肺却未像其他慢性病一样得到足够的重视,现在急需提升公众的疾病认知。他表示,慢阻肺目前不能彻底治愈,但可防可治,关键是防。
"40 岁以上是慢阻肺的易感人群,肺功能检查是慢阻肺诊断的‘金标准’。"据统计,慢阻肺患者中有 70%-80% 的人有吸烟史。另外,有长期烟雾接触史的人,如长期生活在大灶炊烟环境、有职业有害气体接触,以及儿童时期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的人等也有较高的慢阻肺发病可能性。因此,慢阻肺防治首先要戒烟并减少烟雾接触,同时需到医院接受规范的肺功能检查。
对于慢阻肺治疗的干预和治疗手段仍在不断探索,支气管舒张剂依然是慢阻肺治疗的基石。此外,医生根据慢阻肺疾病病程及严重程度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慢阻肺治疗。科学合理的肺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改善患者的呼吸困难,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心理障碍及社会适应能力。